新聞動態(tài)
第五屆歷史教育海外研修暑期學校在德國舉行
發(fā)布時間:2024-08-12



7月1日至7月13日,由我系和德國奧格斯堡大學人文歷史學院聯合主辦的第五屆歷史教育海外研修暑期學校在德國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教師、中學教師,以及我系學生20余人參加。本次活動由我校特聘教授、中國德國史研究會會長景德祥和副教授范丁梁擔任中方領隊,我校榮譽教授、奧格斯堡大學歷史教育學榮休教授蘇珊·波普(Susanne Popp)和奧格斯堡大學歷史教育學教席學術顧問米夏埃爾·沃布林(Michael Wobring)擔任德方領隊,我系駐奧格斯堡大學海外工作站訪問博士生楊琪擔任助教。

國際歷史教育比較作為我系的重點發(fā)展方向,自2016年建立奧格斯堡大學海外工作站以來,不斷深化推進多元科研合作和師生互訪。近年來已產出豐碩成果,例如蘇珊·波普與我系教授孟鐘捷合作主編的《全球化進程中的歷史教育:亞歐教科書敘事特征比較》(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12年)、《大夏世界史研究·德國工作中心項目》(東方出版中心,2021年)等文集。“中德歷史教育海外研修暑期學?!睆?015至2019年已舉辦四屆,百余名國內學者、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參與。


7月1日

暑期學校開學典禮于奧格斯堡大學I教學樓ZWW演講廳舉行。奧格斯堡大學校務長阿洛伊斯·齊默爾曼(Alois Zimmermann)、奧格斯堡大學人文歷史學院院長洛塔爾·席林(Lothar Schilling)、蘇珊·波普、景德祥以及奧格斯堡大學歷史教育學教席教授克里斯蒂安·庫赫勒(Christian Kuchler)先后致辭,熱烈祝賀第五屆暑期學校的開幕,強調圍繞歷史教育學展開校際和國際交流的重要性。


7月2日

上午,蘇珊·波普教授為大家?guī)碇v座“國際歷史教育學中的兩個基本概念比較:歷史意識與歷史思維”。主講人將英美學界的“歷史思維”概念與德語學界的“歷史意識”概念進行了對比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不同語境下的歷史文化和學術術語。在討論環(huán)節(jié),學員們就“培養(yǎng)歷史意識的具體方式”“博物館在歷史教育中的角色”“微觀史在歷史教育中的應用”“歷史教學方法應用的充分性”等問題與波普教授展開了深入交流。講座結束后,學員們在奧格斯堡大學外事處安東尼婭·羅斯科普夫(Antonia Ro?kopf)帶領下參觀了校園。

下午,米夏埃爾·沃布林博士帶來講座“德國的學校體系和歷史學科教育的地位”。他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德國的教育體制、歷史教師培養(yǎng)目標和歷史教育現狀。在討論環(huán)節(jié),學員們就“德國對于近代史的批判反思”“公眾史學與中學教育的結合”“學校歷史教育對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表述”以及“歷史教材對于社會現象的即時更新”等問題展開交流。講座后舉行了“中國與德國的歷史教師教育”工作坊,中方學員與奧格斯堡大學學生在豐富的互動活動中增進了解。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7月3日

上午,暑期學校學員兵分兩路。A小組前往奧格斯堡霍爾拜因高級文理中學(Holbein Gymnasium)觀摩歷史課。課程內容分別圍繞“路易十四的外交政策”和“蘇聯解體與冷戰(zhàn)終結”這兩個主題展開,課后中方學員與德方教師就課程設計和中德歷史教學差異展開了討論。B小組前往國家紡織與工業(yè)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博物館展現了各種紡織器具,記錄了紡織行業(yè)的變遷,呈現了服飾與政治文化的息息相關,學員們也親身體驗了羊毛制作的工藝。

下午,景德祥開設“中國人德國觀念的歷史發(fā)展”講座,利用各種史料細致追溯了從晚清、民國到改革開放,中國人眼中德國形象的變遷,并且深入探討了種種形象塑造背后的語境與訴求。德國著名歷史學家、柏林自由大學終身教授、國際歷史科學委員會前主席于爾根·科卡(Jürgen Kocka)開設“歷史視角下的歐洲聯系、沖突和認同”講座,詳細分析了歐洲身份認同的歷史演變。一方面,歐洲人的身份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緊張關系和沖突產生的;但另一方面,歐洲也是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和交流、學習和同化而形成的。通過歐洲聯合實現歐洲和平的理念,始終是歐洲社會的一個重要主題。在討論環(huán)節(jié),學員們就歐洲的現狀、歐洲人對中國的態(tài)度變化等問題展開交流。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7月4日

上午, A小組前往國家紡織與工業(yè)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B組學員前往奧格斯堡南森特維爾中學(Mittelschule Centerville Süd)旁聽六年級學生的歷史課“什么是宗教改革?”。課后,學員與上課教師和旁聽學者展開交流討論。C組學員在奧格斯堡海因里希-馮-布茲實科中學(Realschule Heinrich v. Buz)旁聽三節(jié)歷史課,教學主題分別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的婦女運動、17世紀末歐洲大國的權力斗爭、石器時期到鐵器時代的歷史演變。在評課和交流環(huán)節(jié),暑期學校的幾位學員針對課堂中的歷史案例設置、圖像證史、學生小組合作、教學課時設置等教學問題踴躍提問,激發(fā)了雙方歷史教學經驗的交流和對中德之間中學歷史教育差異的熱烈討論。

下午,學員們參觀了奧格斯堡市中心的馬克西米利安博物館。文藝復興時代的雕像、展現城市景象的16世紀繪畫、基督教主題的雕塑展覽、17至19世紀的航海設備、水利設施模型、琳瑯滿目的金銀器和家具等藏品,使學員們對于奧格斯堡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7月5日—7月7日

為了更深入地體驗德國的歷史文化,尤其是其歷史記憶在社會中的塑造與表現,學員們陸續(xù)參觀了達豪集中營紀念館、慕尼黑納粹檔案中心、紐倫堡日耳曼民族博物館、紐倫堡審判紀念館、紐倫堡納粹帝國黨代會會址文獻中心、巴伐利亞國王博物館、新天鵝堡和維斯教堂等地。在廣泛的實地考察中對德國社會的歷史傳播和歷史教育有了更為直觀與立體的認知。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7月8日

學員們在奧格斯堡大學參加了三場講座。在第一場講座“第三種世界史——《寫給青少年的世界文明史》簡介”中,東方出版中心的沈辰成編輯探討了向青少年傳播世界史的理論思考、出版實踐、現實困難和其所在團隊所采取的應對策略。第二場講座由奧格斯堡大學斯博士蒂凡·鮑盧斯(Stefan Paulus)主講“納粹歷史在德國歷史文化中的意義”。鮑盧斯從聯邦德國紀念文化中的納粹歷史、民主德國紀念文化中的納粹歷史和德國的納粹史研究這三個方面切入,向學員們展示了納粹歷史對德國政治、社會和學術的深刻影響。第三場講座由班貝格大學教授馬克·哈伯萊茵(Mark H?berlein)主講“奧格斯堡、施瓦本和外面的世界:近代早期的全球化與區(qū)域”。以富格爾貿易公司和韋爾澤貿易公司為例,展示了奧格斯堡如何在17世紀和18世紀晚期同國際貿易網絡建立全球聯系。他指出這種聯系還擴展到施瓦本地區(qū)的其他城市,最終不但促進了經濟上的創(chuàng)新,而且也促使南德意志地區(qū)逐漸形成了一種“全球性意識”。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7月9日

上午,來自施塔德(Stade)高級文理中學師資培訓學院的歷史學科負責人丹尼斯·羅德爾(Dennis R?der)首先帶來了一場主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全球視角:二戰(zhàn)給中學歷史教師的啟發(fā)”的講座。講座針對中學歷史教育中二戰(zhàn)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等問題進行闡釋,提出要以“大圖景”的全球史視野對二戰(zhàn)史進行考察,充分利用歷史地圖、歷史照片和口述史等資料,讓學生全面理解二戰(zhàn)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與世界反法西斯斗爭在各個方面的聯系、影響和意義。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學員們針對如何在有限課時內展開豐富教學、如何利用學生的興趣來幫助其樹立正確歷史認知等問題展開了提問與交流。

第二場講座由高中教師安德烈亞斯·瓦格納(Andreas Wagner)帶來。他向學員們介紹了其任職的迪多夫施姆特塔高級文理中學(Schmuttertal-Gymnasium Diedorf)“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并以6年級的“亞歷山大大帝”一課為例,講解了他們如何以協作探究、漸進引導的方式進行中學歷史教育。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學員們結合之前在德國中學聽課時的感受,圍繞該學校的歷史教育模式展開了熱烈探討。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兩場講座結束之后,暑期學校舉行了小結會。雙方領隊波普、沃布林、景德祥和范丁梁教先后發(fā)言,總結本次暑期學校取得的成果,提出了對未來的展望和期待。隨后,四位老師共同為學員們頒發(fā)了培訓結業(yè)證書并合影留念。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7月10日—7月13日

暑期學校隨后在柏林和法蘭克福繼續(xù)行程。學員們首先在柏林自由大學弗里德里希—邁內克研究所進行參觀和學習。柏林自由大學歷史教育學教席教授馬丁·呂克(Martin Lücke)為大家介紹了該校歷史教育學的學術理念和課程設計,加深了學員對德國歷史教育學的理解。隨后,大家在柏林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德意志歷史博物館、柏林墻遺址、萬湖會議遺址和法蘭克福圣保羅教堂等處深切感受了德國多元的歷史文化。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7月13日晚,本次暑期學校行程圓滿結束。在近兩周的學習中,學員們通過專題講座、中學聽課和實地參觀等多種方式,深入接觸與體驗了國際歷史教育的新觀念、德國歷史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德國歷史文化的特質,為今后的學習與工作積累了經驗。與此同時,本次暑期學校也為德國學者認識中國的歷史教育搭建了平臺,促進了雙方在該領域的對話與理解。


歷史學系融媒體中心

供稿:余姝毅,王清雅,沈潔,田尤嘉,黃明陽

審核:范丁梁

編輯:顏雪純

投稿郵箱:lsrmtzx2020@163.com


7月3日

上午,暑期學校學員兵分兩路。A小組前往奧格斯堡霍爾拜因高級文理中學(Holbein Gymnasium)觀摩歷史課。課程內容分別圍繞“路易十四的外交政策”和“蘇聯解體與冷戰(zhàn)終結”這兩個主題展開,課后中方學員與德方教師就課程設計和中德歷史教學差異展開了討論。B小組前往國家紡織與工業(yè)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博物館展現了各種紡織器具,記錄了紡織行業(yè)的變遷,呈現了服飾與政治文化的息息相關,學員們也親身體驗了羊毛制作的工藝。

下午,景德祥開設“中國人德國觀念的歷史發(fā)展”講座,利用各種史料細致追溯了從晚清、民國到改革開放,中國人眼中德國形象的變遷,并且深入探討了種種形象塑造背后的語境與訴求。德國著名歷史學家、柏林自由大學終身教授、國際歷史科學委員會前主席于爾根·科卡(Jürgen Kocka)開設“歷史視角下的歐洲聯系、沖突和認同”講座,詳細分析了歐洲身份認同的歷史演變。一方面,歐洲人的身份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緊張關系和沖突產生的;但另一方面,歐洲也是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和交流、學習和同化而形成的。通過歐洲聯合實現歐洲和平的理念,始終是歐洲社會的一個重要主題。在討論環(huán)節(jié),學員們就歐洲的現狀、歐洲人對中國的態(tài)度變化等問題展開交流。

圖片
圖片
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7月4日

上午, A小組前往國家紡織與工業(yè)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B組學員前往奧格斯堡南森特維爾普通中學(Mittelschule Centerville Süd)旁聽六年級學生的歷史課“什么是宗教改革?”。課后,學員與上課教師和旁聽學者展開交流討論。C組學員在奧格斯堡海因里希-馮-布茲實科中學(Realschule Heinrich v. Buz)旁聽三節(jié)歷史課,教學主題分別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的婦女運動、17世紀末歐洲大國的權力斗爭、石器時期到鐵器時代的歷史演變。在評課和交流環(huán)節(jié),暑期學校的幾位學員針對課堂中的歷史案例設置、圖像證史、學生小組合作、教學課時設置等教學問題踴躍提問,激發(fā)了雙方歷史教學經驗的交流和對中德之間中學歷史教育差異的熱烈討論。

下午,學員們參觀了奧格斯堡市中心的馬克西米利安博物館。文藝復興時代的雕像、展現城市景象的16世紀繪畫、基督教主題的雕塑展覽、17至19世紀的航海設備、水利設施模型、琳瑯滿目的金銀器和家具等藏品,使學員們對于奧格斯堡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圖片
圖片
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7月5日—7月7日

為了更深入地體驗德國的歷史文化,尤其是其歷史記憶在社會中的塑造與表現,學員們陸續(xù)參觀了達豪集中營紀念館、慕尼黑納粹檔案中心、紐倫堡日耳曼民族博物館、紐倫堡審判紀念館、紐倫堡納粹帝國黨代會會址文獻中心、巴伐利亞國王博物館、新天鵝堡和維斯教堂等地。在廣泛的實地考察中對德國社會的歷史傳播和歷史教育有了更為直觀與立體的認知。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7月8日

學員們在奧格斯堡大學參加了三場講座。在第一場講座“第三種世界史——《寫給青少年的世界文明史》簡介”中,東方出版中心的沈辰成編輯探討了向青少年傳播世界史的理論思考、出版實踐、現實困難和其所在團隊所采取的應對策略。第二場講座由奧格斯堡大學斯博士蒂凡·鮑盧(Stefan Paulus)主講“納粹歷史在德國歷史文化中的意義”。鮑盧斯從聯邦德國紀念文化中的納粹歷史、民主德國紀念文化中的納粹歷史和德國的納粹史研究這三個方面切入,向學員們展示了納粹歷史對德國政治、社會和學術的深刻影響。第三場講座由班貝格大學教授馬克·哈伯萊茵(Mark H?berlein)主講“奧格斯堡、施瓦本和外面的世界:近代早期的全球化與區(qū)域”。以富格爾貿易公司和韋爾澤貿易公司為例,展示了奧格斯堡如何在17世紀和18世紀晚期同國際貿易網絡建立全球聯系。他指出這種聯系還擴展到施瓦本地區(qū)的其他城市,最終不但促進了經濟上的創(chuàng)新,而且也促使南德意志地區(qū)逐漸形成了一種“全球性意識”。

圖片
圖片
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7月9日

上午,來自施塔德(Stade)高級文理中學師資培訓學院的歷史學科負責人丹尼斯·羅德爾(Dennis R?der)首先帶來了一場主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全球視角:二戰(zhàn)給中學歷史教師的啟發(fā)”的講座。講座針對中學歷史教育中二戰(zhàn)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等問題進行闡釋,提出要以“大圖景”的全球史視野對二戰(zhàn)史進行考察,充分利用歷史地圖、歷史照片和口述史等資料,讓學生全面理解二戰(zhàn)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與世界反法西斯斗爭在各個方面的聯系、影響和意義。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學員們針對如何在有限課時內展開豐富教學、如何利用學生的興趣來幫助其樹立正確歷史認知等問題展開了提問與交流。

第二場講座由高中教師安德烈亞斯·瓦格納(Andreas Wagner)帶來。他向學員們介紹了其任職的迪多夫施姆特塔高級文理中學(Schmuttertal-Gymnasium Diedorf)“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并以6年級的“亞歷山大大帝”一課為例,講解了他們如何以協作探究、漸進引導的方式進行中學歷史教育。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學員們結合之前在德國中學聽課時的感受,圍繞該學校的歷史教育模式展開了熱烈探討。

圖片
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兩場講座結束之后,暑期學校舉行了小結會。雙方領隊波普、沃布林、景德祥和范丁梁教先后發(fā)言,總結本次暑期學校取得的成果,提出了對未來的展望和期待。隨后,四位老師共同為學員們頒發(fā)了培訓結業(yè)證書并合影留念。

圖片
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7月10日—7月13日

暑期學校隨后在柏林和法蘭克福繼續(xù)行程。學員們首先在柏林自由大學弗里德里?!~內克研究所進行參觀和學習。柏林自由大學歷史教育學教席教授馬丁·呂克(Martin Lücke)為大家介紹了該校歷史教育學的學術理念和課程設計,加深了學員對德國歷史教育學的理解。隨后,大家在柏林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德意志歷史博物館、柏林墻遺址、萬湖會議遺址和法蘭克福圣保羅教堂等處深切感受了德國多元的歷史文化。

圖片
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7月13日晚,本次暑期學校行程圓滿結束。在近兩周的學習中,學員們通過專題講座、中學聽課和實地參觀等多種方式,深入接觸與體驗了國際歷史教育的新觀念、德國歷史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德國歷史文化的特質,為今后的學習與工作積累了經驗。與此同時,本次暑期學校也為德國學者認識中國的歷史教育搭建了平臺,促進了雙方在該領域的對話與理解。


圖片

歷史學系融媒體中心

供稿:余姝毅,王清雅,沈潔,田尤嘉,黃明陽

審核:范丁梁

編輯:顏雪純

投稿郵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