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中國與世界:全球視野下的人類文明與歷史研究”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召開
發(fā)布時間:2024-07-09


6月14日–16日,“中國與世界:全球視野下的人類文明與歷史研究”國際研討會在閔行校區(qū)舉行,由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中國留美歷史學會和上海紐約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全球歷史·經(jīng)濟·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并得到上海市世界史學會大力支持。來自境內(nèi)外2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gòu)的近50名學者參會。

圖片
開幕式由系黨委書記瞿駿教授主持,他對與會學者的到訪表示熱烈歡迎,認為本次會議意義重大,歷史學系與中國留美歷史學會友誼傳承數(shù)十載,傳承的不只是學術(shù),還是人與人之間長久的溫情。
圖片
系主任梁志教授在致辭中介紹了我系的悠久歷史,強調(diào)會議主題是“中國與世界”,百年前中國人就在睜眼看世界,世界在變,中國在變,中國始終是世界的一份子,看世界永遠是我們要努力做的事情。他期待與會學者都能夠結(jié)交新的朋友、收獲新的知識。
圖片
中國留美歷史學會會長、美國新澤西學院教授邵勤回顧了中國留美歷史學會的發(fā)展脈絡。她談到,學會高度重視與國內(nèi)同行的交流和對話,希望學會能作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力量,促進與國內(nèi)高校長期多方面的學術(shù)交流。
圖片
澳門大學榮休教授、河南大學講座教授、上海師范大學特聘研究員魏楚雄認為,當今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保持中美間的文化教育交流,能夠盡量消除兩國之間的隔閡,使中美民眾增進了解和互信,為中美友誼、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圖片



  主旨演講環(huán)節(jié)由副系主任朱明教授主持。

圖片
華東師范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沈志華重新審視了全球冷戰(zhàn)的起源和美蘇對抗的肇端。實際上,在美蘇之間,為建立戰(zhàn)后世界發(fā)展新秩序,經(jīng)濟因素蓋過了戰(zhàn)略、軍事和政治等所有其它因素,導致了美蘇兩國逐步走向全面對抗。沈志華指出,雙方一再錯失扭轉(zhuǎn)對抗趨勢的機會,最終使得敵意不斷加劇。
圖片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校區(qū)助理教授余欣通過研究中國家譜印刷的歷史,探討了印刷革命。針對中國家譜印刷的調(diào)查表明,印刷技術(shù)在不同地區(qū)帶來了不同的結(jié)果,印刷術(shù)并無固有的“進步”或“保守”屬性,其意義由使用者及其運作的社會和文化背景決定。
圖片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張濟順著眼于清末民初的譯書辭書出版熱潮,她從家族史出發(fā),介紹了《邁爾通史》和《世界名人傳略》的譯者張在新,并將其編譯生涯置于家庭、學校、社會以及清末民初的歷史巨變中考察,揭示了上海本土知識分子在西學傳播熱潮中的角色及做出的貢獻。
圖片
上海紐約大學暨美國紐約大學全球體系杰出歷史學講座教授陳兼聚焦于周恩來總理,尤其是與1954年日內(nèi)瓦會議相關(guān)的歷史。周恩來妥當處理了印度支那問題,開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法美日等大國之間新的對話和交流渠道,并建設性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周恩來總理在國際舞臺上的這出“文戲”唱得極為精彩,影響深遠。
圖片




在分組討論環(huán)節(jié),第一場主題為“中國與美國”,由我系教授謝國榮主持。首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高艷麗從留美幼童換裝切入,回顧了1872-1881年間中國官派美國留學的首批120名幼童歷史,探討了其留學換裝的過程,介紹了中國留學先驅(qū)者們的日常生活,闡述了一段早期中美民間接觸的新外交史。隨后,美國格林奈爾大學教授馮進介紹了中國學生在格林奈爾大學的教育經(jīng)歷,指出中國大陸學生人數(shù)在二十世紀的波動原因。馮進以菜單為切入視角,分析了飲食文化問題,解釋了文化和政治對二十世紀中國史研究的影響。之后,北京大學博士學位候選人潘米奇分析了40年前中美科學交流之“針灸熱”的問題,分析了其對中美關(guān)系正常化和美國醫(yī)學重塑的深遠意義。美國佐治亞南方大學副教授林茂則梳理了近年來美國對華政策的變遷路徑,談到了美國政壇對于中美關(guān)系的相關(guān)看法。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第二場主題為“物的流動”,由我系副教授黃阿明主持。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校區(qū)助理教授杜丹通過追蹤獨立革命后美國的茶葉消費,探討了全球供應鏈中的權(quán)力動態(tài)如何影響消費者的選擇。美國波士頓學院博士生孫樂玖則關(guān)注了19世紀末中俄在漢口的茶葉貿(mào)易情況。加拿大道格拉斯學院教師張瑞探討了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在咖啡種植和國際貿(mào)易方面的參與情況。我系教授徐顯芬介紹了中國與周邊國家關(guān)系的研究框架,分析了全球史研究的基本概念。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第三場主題為“人的流動”,由我系副教授趙晉主持。首先,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副教授羅迪聚焦于鮮為人知的阿拉巴馬華人社區(qū),分享了19世紀70年代以來當?shù)厝A人的生活故事,探討了這個華人社區(qū)在美國南部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隨后,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博士生凌正源考察了19091917年美國檳城的“楊氏公司案”,介紹了20世紀初海外華人的商紳和會社團體。美國納薩勒斯大學助理教授菲利浦·金戈納聚焦于中國和菲律賓,分析了20世紀初的兩國關(guān)系。最后,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徐有威談到了三線建設問題,指出了相關(guān)研究的難點和重點。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第四場主題為“跨越邊界”,由邵勤主持。首先,我系副教授張銳從羅馬傳信部歷史檔案館的文獻入手,介紹了教廷“本土化”政策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隨后,我系教授Timothy P. Baycroft談到了法國來華耶穌會士范牧民的生平事跡,闡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國維克森林大學副教授張瓊利用清代的世界地圖,揭示了中西文明中的不同世界觀。上海紐約大學助理教授溫爽則聚焦于20世紀初赴埃及留學的中國學生,提到這些學生后來成為我國阿拉伯語教學和翻譯的先驅(qū)。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第五場主題為“國家與世界”,由我系教授滿永主持。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杰納蘇分校助理教授馬翎從在華外籍醫(yī)生的醫(yī)療實踐入手,探究了西醫(yī)進入中國后的“本地化”進程。美國肯尼索州立大學教授張家炎以湖北檔案為基礎,探討了民國后期農(nóng)村建設的復雜過程。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助理教授丁祥利考察了大壩建設項目,表示大壩建設最終成為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友好合作和兄弟情誼的象征。美國圣何塞州立大學教授侯曉佳利用最新資料,對黃河水患以及濮陽專區(qū)運糧事件進行分析。安徽師范大學副教授徐佳通過對安徽省20個社區(qū)的老年婦女進行訪談,探討了社區(qū)護理變化的成因和后果。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第六場主題為“文化的變遷”,由我系教師王燕主持。美國麥克丹尼爾學院教授房琴以女詩人徐瑩為切入點,探討了明末清初的女性書寫。我系教授唐小兵分享了部分20世紀的回憶錄,指出這些材料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與史料價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qū)教師衣慎思的報告聚焦于中共黨史,介紹了中共二大之后的紀律規(guī)定。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教授劉瓊以革命動員與社會性別關(guān)系為切入點,指出白毛女和沈崇案成為民族主義敘事和革命動員的重要組成部分。邵勤的報告則介紹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殯葬文化。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閉幕式中,陳兼認為本次會議主題高屋建瓴,提交的論文具有極高的學術(shù)原創(chuàng)性,在歷史碎片化的問題上做到了以小見大。他勉勵年輕學者要有批判性思維,大膽開展研究。魏楚雄教授則肯定了與會年輕學者的學術(shù)潛力,希望以此次會議為契機,中美學術(shù)界可以加強學術(shù)交流,勇攀學術(shù)高峰。沈志華教授強調(diào),中國應當拉近與世界的距離,年輕學者有責任到世界舞臺傳播好中國聲音,加強國際間的學術(shù)交流。


近年來,我系依托位于四洲五國的美國、德國、坦桑尼亞、日本、越南五大海外工作站,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國際學術(shù)活動。本次會議歷經(jīng)數(shù)月籌備,是我系與中國留美歷史學會第二次聯(lián)合舉辦活動,也是近年來與美國歷史學界規(guī)模較大的學術(shù)交流活動。我系將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留美歷史學會之間的深度溝通合作,講好中國故事,為中美學術(shù)對話搭建有效橋梁。



圖片

歷史學系融媒體中心

撰稿人:張興康、賈樂

編輯:顏雪純

投稿郵箱:lsrmtzx2020@163.com